理论探讨
证书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
理论探讨

园林绘画的功能及隐藏文人情趣


时间:2013-12-24 16:40 作者:许万里 来源:搜狐文化
美国著名中国艺术史学家高居翰教授与国内学者第一次合著《不朽的林泉》,也是他的著作首次以中文先于英文的形式在国内出版。自三联书店推出高居翰作品系列以来,单独成册的本书可以看作一个新的尝试。正如高居翰先生在 2009 年上海博物馆论文集《千年丹青》中自述的,他是“一个旁观的他者”。可能正由于这样一种陌生人的眼光,给他提供了观察中国绘画中图像细节的独特视角。1980 年,他编写出版了《中国古画索引》,对古代绘画的图像做了细致的观察和详尽的描述,该书因此成为研究中国古画的重要参考工具书。在对图像细节分析的基础上,他对绘画主题做了详尽的分类,《不朽的林泉》一书正可视为对园林绘画所作的主题性研究。三联还将陆续出版他讨论诗歌与绘画关系的《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以女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致用与怡情的图像: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因此《不朽的林泉》并非这位高龄又多产的学者的“压卷之作”,而是另一系列全新创作的开始。
   本书的研究重点是园林绘画,这个类别在古代绘画分类中最接近“界画”,但书中并未简单套用约定俗成的分类法,而是通过对图像细节的辨识,组织起足以支撑整个研究的视觉材料。结合对图像、题跋和文献的细致阅读,作者发现园林绘画并非只是类似效果图的图像,而是有着更丰富的诠释空间。园林画可能是新园建成后由园主邀请友人来园聚会,并雇佣画家画下这一场面的结果,如《寄畅园图册》;也可能是园主在离家赴任时聘请画家对园林加以描绘,以便在异地他乡展图把玩,如《东庄图册》。与园图相结合,通常还会有园记和园诗,三者一起对园林的风貌和意韵作了传神的表达。这些论述向我们揭示出园林绘画独特而生动的一面。
书中通过梳理园林类图像,突破了传统“画史十三科”的分类标准,不局限于前人相对粗浅的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和统计,从而生发出无数有趣的话题。这样,一切包含有园林的图像皆可能纳入到这一主题的研究中。这显然已经超出了以往美术史的研究视角,而为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实证性的基础。这或许可视为本书为后续研究者指出的一条新途径。
   《不朽的林泉》给予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是借由描绘园林实景的绘画和相关的珍贵文献,提供了今人复原古代园林的可能,这体现在书中对止园、寄畅园、小祗园等一系列个案的研究中。高居翰先生在自序中说,《止园图》册现存二十开,它们已经分散多年,分属几个不同的机构和个人,直到 1994 年的展览,才第一次以全貌的方式与大众见面。如同画册本来是一个整体,而后世被分藏于各处,古代园林也一样在不同历史时段被人为割裂,难以回复整体原貌。如果不是本书作者结合历史文献,并在谷歌地图上标示出止园今天的大致位置,我们还能辨识出它的模样吗?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对中国早期园林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文献,目前已出版了多部园记的选注,而园图尚未引起普遍的关注。书中讨论了园记与园图的关系,它们是文人和画家运用各自的方式对园林的再现,因此可以视为另一种“二重证据法”,借助二者可以对园林风貌做出更可信的分析。
   书中对园林绘画的分类也饶有趣味,分作单幅、手卷和册页,使绘画形式与绘画所表现的园林充分结合起来。今天我们已经很习惯借助谷歌地图查找某处地点,轻松点击鼠标就能任意放大卫星图片,如同电影《在云端》的片头,从飞机的视角鸟瞰地面的各种特征。但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从云端鸟瞰地面只是“高处不胜寒”的诗意幻想。神奇的是,书中的单幅作品都对园林作了鸟瞰式的描绘,如《爱园图》、《东园图》、《小祗园图》等,“就好像画家将观者带到园林附近的一处高地上,从那里向人们指点观看,园中的一切都历历在目。”与单幅作品相比,适合近距离欣赏的手卷则仿佛“将人带入园中,观者与园景有了更亲密的接触”,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册页则与中国景观的“集称文化”同构相关,很适合表现一系列精心选择的景致,犹如“画家陪着游人坐在轿内游览”,到了精彩的景致前便掀开轿帘,请游人观赏。这样,三种绘画形式便与人们不同的游园体验搭配起来,启发我们对绘画与园林之间的互动发展做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这类在画史上暂未明确分类的绘画,其风格也需要仔细探讨。历史上一些绘画作品的功能和风格并不那么容易分清,有些山水画具有地图指示山川地理的功能,有些被历史文献归为地图的画卷却以杂糅山水画的风格来描绘。绘画?地图?抑或兼而有之?正如《旧城胜景:日绘近代中国鸟瞰图集》一书所展示的近代日本“新式鸟瞰地图”,看似绘画但又兼具地图标识甚至传递情报的功能。这个问题在一系列学者的文章中已经引起关注,如北大李零教授的《铄古铸今:考古发现和复古艺术》、故宫余辉先生的《南宋宫廷绘画中的“谍画”之谜》、德国海德堡大学吴秋野博士对《长江万里图》的考证等。这些类似山水画风格、具有地图功能的视觉材料,显然不能简单地从原有的分类来梳理,而应该重新审视图像的细节:它们很可能就隐藏在舆图、图经、地志版画插图等看似经过合理分类的图像材料中。《不朽的林泉》为这个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实例和论述。
    无论读者从《不朽的林泉》一书读出何种意味,是对中国古代优秀园林的欣赏,是对园林与绘画关系的思考,还是对美术史研究新领域的开拓,抑或仅仅是朴素地畅想通过这些画作还原园林原貌的可行性,我们都应该感谢该书著者们“移步换景”的良苦用心。
 

友情链接:书画艺术杂志社官网CCTV艺术频道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