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证书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
理论探讨

东汉蔡邕《笔论》《九势》赋予大狂草笔法真谛


时间:2017-08-01 15:42 作者:一冰 来源:未知
东汉蔡邕《笔论》《九势》赋予大狂草笔法真谛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其女蔡文姬,名列古代才女之首,楷书创始人钟繇之师。
蔡邕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其字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又是“飞白书”的创始人。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蔡邕是中国笔法继李斯、萧何、崔瑗之后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进行笔法传承的第一人,最著名的笔法经典有《笔论》《九势》《篆势》和《笔赋》。蔡邕笔法经典,对于中国五体书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蔡邕笔法经典赋予大狂草的阴阳气势、书法自然的理论真谛。
蔡邕笔法理论主要有四项法则:一是书法自然的法则。要求书法的形态和气势纵横有象。这项法则和文祖仓颉造字、书法鼻祖李斯、汉相萧何的书法理论体系一脉相承;二是书法性情的法则。要求书者的内心世界先散怀抱,任情恣性,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三是书法的力势原则。要求力中有势、势中有力、势来不可挡、势去不可遏的以力造势法则;这一法则和秦相李斯《用笔法》汉相萧何《书势法》相通。四是运笔的阴阳法则。主要表现在承上启下、按提、藏露、迟重疾速、收放等方面的笔法。
东汉蔡邕《笔论》《九势》赋予大狂草笔法真谛
大狂草录蔡邕《笔论》
 
一、《笔论》原文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东汉蔡邕《笔论》 丁酉之春  一冰
一冰释文:
《笔论》,主要论述书法性情和书法自然的法则。
作书之人,心情要放松,不要受约束。要作书,先要解放心态、开阔胸襟、听凭情感、放纵本能,然后才能作书。如果迫于事务,虽手中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无法写出好作品的。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思,随心适意,口不言,语不出,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自己最尊重的人,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这一段,是对作书者的书前心态、性情即作书时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神情专注,内心世界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的法则。)
作为书法的体形和样式,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形象。写出的字要有像坐的也有像行的,有像飞的又有像动的,有像往的又有像来的,有像卧的又有像起的,有像愁的有像喜的,有像虫吃树叶的,有像利剑长戈的,有像强弓硬矢,有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可以称之为书法。(这一段,是蔡邕《笔论》的核心,文内用了自然界十六个若字,用了十六种物象的比喻,一再强调书法贵在变,强调书法自然。并指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书体只有纵横有象者,方能谓之为书法。)
二、《九势》原文
东汉蔡邕《笔论》《九势》赋予大狂草笔法真谛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zhé之中,又在竖笔紧趯tì之内。
掠笔,在于趱zǎn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一冰释文:
《九势》主要论述书法的阴和阳、力和势的法则。
书法初始产生于自然。自然的状态一旦形成,书法的阴阳就产生了。阴阳一产生,书法的形态和气势就出来了。起笔时的藏锋,收笔时的回护,必须伴随着力度。运笔有力,书法才能产生美妙的形态。因此说,当书法的气势来时不可阻拦,当书法的气势去时不可阻止。只有笔豪柔软顺势,才是书法形成诡奇怪状、千姿百态的原因。
所有下笔书字的结集方法,都要让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要使字与字的形态气势相互传递贯通、相互照应关联、一气呵成,不能让书法的气势相背离。
转笔,应左顾右盼,八面出锋。要让笔毫左右八面运转的间断续连处有连续,也叫笔断意连。不要让间断处有孤立的不相连的笔势显露。
藏锋,就是不出锋的笔法。表现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要中锋运行,不使笔锋外出。横划起笔欲左先右,竖划起笔欲下先上,到笔画运至尽头时回左按笔藏锋。
藏头,是起笔时按笔藏锋的笔法。圆锥体的毛笔在起笔运行时应笔不离纸。要使笔心即中锋常在点画的中部运行。
护尾,是在笔画运行到末端按笔藏锋。也就是在画点笔势运行到末端时不出锋,以按收笔。
疾势,是从纸面过渡到空中时疾速提笔出锋的笔势。出锋于短撇和捺划之中,出锋又在那竖画悬针及竖画垂露带钩踢之内。
掠笔,即长撇。长撇的运笔要求从纸面过渡到空中时采用疾速提笔出锋的笔势。趱锋峻趯的“趱”意为快走,峻指遒劲,趯指钩的快跃运笔。掠笔要求在长撇末端趱锋峻趯快跃运笔出锋。
涩势,就是在运笔中墨水临干致使不流畅受阻时采用的迟重笔势。就如骑着战马行军,遇不流畅或受阻时继续向前的气势,也就是运笔中墨水临干仍然向前推进出现干燥飞白的迟重笔法。
横画,如显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命名为九势。得到它虽无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须投入大量时间运笔泼墨,到功底深厚时,就可进入妙境了。
感悟:
中国书法的笔法,秦前古远,人多不详。有史料记载的是,始于秦朝宰相李斯《用笔法》和西汉宰相萧何《书势法》。但将笔法进行传承的第一人是东汉大书法家蔡邕。
蔡邕的笔法传承,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有一节《传授笔法人名》,这样记载::蔡邕受于神人,传之崔瑷(笔者注:传崔瑗不可信,因为崔瑗年长,逝死时蔡邕才11岁)及女蔡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笔者注:也不对,钟繇死于230年,卫夫人出生于272年),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郗超、谢拙,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阮研、孔琳之,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授于欧阳询、褚遂良。欧阳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外甥张旭,张旭传之李白、徐浩、颜真卿,颜真卿传之柳公权、怀素、鄔彤、韦玩。(笔者注:这也有误,鄔彤非颜真卿的弟子,他两都是张旭的学生。鄔彤和颜真卿共同传笔法给怀素);褚遂良传之薛稷、李北海。
蔡邕笔法的传承,还有明代解缙在《春雨杂述》中作过描述:蔡邕—蔡文姬—韦诞—钟繇(掘韦诞墓得之)(笔者注:钟繇掘韦诞墓不可信,因为钟繇死于230年,而韦诞死于253年,人死了又怎么会去掘后死20多年之人的墓呢)--学生宋翼(掘钟繇墓得之)--王旷(羲之之父)—交由卫夫人以授王羲之。
由上可见,古圣先贤通过无数理论和实践形成的笔法来之不易。他们一代一代只在亲友内部密传,千古不易。这种不易之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家宝。书法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古圣先贤创立的千古不易的笔法基础上。

友情链接:书画艺术杂志社官网CCTV艺术频道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