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证书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
理论探讨

中国画特有形式美——构图


时间:2013-05-30 15:22 作者:樊子轩 来源:人民网
中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类,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工笔、写意两种。

  中国画讲究形式美,构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画面空白的运用独具特色。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从风格样式上看,中国画构图的基本样式是“之”字形构图(又称“S”形构图)。所谓“易”者象也,“之”字形运动就是变化,就是延续,就是转化,就是周而复始。因此,“之”字形构图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构图,其他形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变化发展而成的。

  1、 水平线构图法

  就是将所有形象在水平线上展开。这种构图给人以庄重、严肃之感,易造成单调的感觉,但能给人平静、稳定以及开阔、宽广之感。这构图法与幼儿绘画表现特点一样,因而比较符合幼儿的视觉感受,审美习惯。构图时要注意形象的疏密变化和大小变化。

  2、 倾斜构图法

  就是将主要形象置于一条斜线附近,使画面充满变化和动感。此种构图适宜表现体育运动、舞蹈、游戏等题材。

  3、 “s”线构图法

  此种构图属传统构图。它与中国古代美术构图学中的“之”这构图法方向正好相反,具有强烈的动感特征,能创造成出优美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构图时,形象要大小穿插、前后摭挡、相互响应、协调统一。

  4、自由式构图法

  自由式构图法如同中国画里运用的散点透视构图法,自由而灵活,丰富且有变化。构图时,要体现疏密有致,大小错落和整体协调。要避免形象之间的距离相等。

  5、叠层式构图法

  形象层层相叠而成,没有远近之分,大小之别。在视野上无限展开,前景不挡后景,相互连接,互有穿插和对比。

  著名中国画家潘天寿先生, 尽量利用空白,使全画面的主体主点突出,比如画梅花,"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那就只画两三枝,梅花是梅花,空白是空白,既不要背景,也可不要颜色,更不要明暗光线,然而两三枝水墨画的梅花明豁概括地显现在画面上,清清楚楚地印入观者的眼睛和脑中,能够画出这两三枝梅花是可赏心的,这样也就尽到画家的责任了。又例如黄宾虹先生晚年的山水,往往千山皆黑,乍一看,竟是黑到满幅一片。然而满片黑中往往画些房子和人物,所画的房子和房子四周却都很明亮的。房子里又常画有小人物,总是更明亮。人在重山密林中行走,人的四周总是留出空白,使人的轮廓很分明,故人和房子都很空灵的突出。这就是利用空白使主题点突出的办法。黄先生并曾题他的黑墨山水说:"一炬之光,通体皆灵",这通体皆灵的灵字,实是中国绘画中的直指顿悟的要诀。我国绘画向来是画于白色的绢、纸、壁面等等之上,古代就是如此。孔夫子说:"绘事后素"可为明证。白是最明的颜色,黑是最暗的颜色,黑白相配,是颜色中一种最强烈的对比。故以白绢、白纸、白壁面,用黑色水墨去画,最为明快,最为确实,比用其他颜色在白底上作画,更胜一筹。又因水与墨能在宣纸上形成极其丰富复杂,又极其单纯概括,从艺术性上来讲,更有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所不及处。

  画《春夜宴桃李园图》,所画的人物与庭园花木的盛春景象,清楚如同白天,仅画一枝高烧的红烛,表示是在夜里,也同样可以说是极其合理的,是合于观众的欣赏要求的。然而,中国绘画是否全无明暗呢?不是的。

  打破焦点透视的限制,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完成。例如《长江万里图》、《清明上河图》,就好像画家生了两个翅翼沿着长江及汴州河头缓缓飞行,用一面看一面画的方法,将几十里以至几百里山河画到一张画面上。也有用坐"升降机"的方法,将突起的奇峰,一上千丈,裁取到直长的画幅上去。如果高峰之后再要加平远风景,则可以再结合带翅翼平飞的方法。如果要画观者四周的景物,则可以用电影摇镜头的方法,等等。如果要画故事性的题材,可用鸟瞰法,从门外画到门里,从大厅画到后院,一望在目,层次整齐。而里面的人物,如仍用鸟瞰透视画去,则缩短变形而很难看,故仍用平透视来画,不妨碍人物形象动作的表达,使人看了还很满意而舒服。如果是时间连续的故事性题材,如《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无款《洛神赋图》,则将许多时间连续的情节巧妙地安排在一幅画面上,主体人物多次出现。中国传统绘画上处理构图透视的多样的方法,说明了我们祖先的高度智慧,是中国传统绘画上高度艺术性的风格特征之一。

  在画面上题款印章,是中国画独具个性的表现手段,形成了民族艺术风格的又一特殊发展样式,如王震的《步履图》。题款和印章的使用,不仅能起到点题及说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境和文学含量,抒发作者的情思和艺术观点,引起观众的想象和共鸣等作用,明沈灏《画麈》说:“题与画,互为注脚”就是这个意思。如齐白石在《不倒翁》(见图一)中题诗道“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绝妙的讽刺诗句加上不倒翁官服丑角的造型,鲜明地表达了画家对剥削者的憎恨。另一方面,题款印章在画面构图布局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清孔衍拭说:“画上题款,各有空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 把题跋直接写在画面上,成为画面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题跋的位置、字数的多少、字体的选择、印章的大小、印泥的鲜暗、朱文白文等等都直接关系着画面构图形式的完美与否,都成为构图的形式结构上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严格地说,题跋印章并不是作画完毕后再去补画面之空,而是构图时就已经预先设计好的画面结构之一,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创作形式中更是如此。如吴昌硕《布袋和尚像》(见图二)中使用了大篇幅的题跋,与人物形象已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事先一定要作精心的打算和安排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单凭闪念间的临机想法作画是很难成功的。

  以中国画构图的基本样式为依据,我们进一步分析中国画的几种规则型构图样式。所谓规则型构图,是指画面构成具一定结构规律,并形成普遍性较强的审美法则的构图样式,可以分为:(1)对称构图。此类构图具有和谐、稳定、圆满和堂皇感,集中体现了人们对完美平和的追求之心。(2)上下构图。上下构图是指构图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多呈横向结构,较有稳定感。上下构图中有上轻下重或下轻上重之基本变化。若采取上轻下重,给人感受较为稳重;反之,则较易显出气势。(3)左右构图。此类构图分为左右两部分,多为纵向结构,有直向的通透感。在构图中,注重左右阴阳的和谐律动,使画面饱满丰润。(4)中心构图。绘画主体集中在画幅中间,突兀而醒目,这种构图通常被称作中心构图。

  上述构图样式相对独立单纯,而复合型中国画构图样式却具有综合审美因素。常见的复合型构图样式有:(1)满构图。中国画发展的早期也风行过满构图(这一点从敦煌壁画中可以求得证明),与传统正统构图不同在于,满构图放弃了天地位置的观念。“满”不是贪大求全,而是指将目光集中到表现自然精神和艺术精神上来。(2)相似构图。所谓相似构图,指在构图中重复或一再重复使用相似形。有意识的展示相似形,会使原本较一般的甚至表现力贫乏的形因为重复而妙趣横生,也有画家借助相似构图来表现一种特别的精神体验。(3)无中心(多中心)构图。无中心或多中心构图表现为画面无中心注目处,画面的各部分虽有联系,但无主次之分,却共同营造着共同的效果,例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等。在绘画主题上,这些中国式的无中心构图的主题仍旧是十分明确的、有中心的,因而无中心构图又是多中心构图。(4)平面构图。平面构图注重平面构成,很少考虑空间层次关系,甚至会扭曲透视关系和比例关系。因为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5)复式构图。在构图中,我们常常将多种基本构图样式融于同一幅画面,这也说明画家构图的观念往往是灵活多变的。

  最后要考察的是中国画异型构图的审美趣味。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很多异型构图的作品,如扇形、圆形、多边形、屏风形等等,往往别具“雅”的品位。事实上,这类构图形式本身已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审美标识性因素之一,在现代中国画创作中也屡屡可见。当然,在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异型”这种样式本身也成为了文化代码,因此在构图中还发挥着传达文化信息的作用,这也激活了构图样式创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中国画构图样式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无限的内在活力,各种规则型构图与不同文化因素可以相互交融。现代人审美眼光的变化,让画家们开始重新考虑构图表征新的所指,这促使中国画构图样式呈现出更整体、更单纯、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特点。
友情链接:书画艺术杂志社官网CCTV艺术频道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