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证书查询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探讨 >
理论探讨

中国画的未来


时间:2013-05-23 17:23 作者:樊子轩 来源:中国书画艺术收藏网
引子

  中国画是以水墨形态为主的绘画形式,在讨论它的发展之路之前,我先解释一下:我之所以不称中国画为水墨画,是因为我是把中国画作为一种东方文化形态来讨论的,而从材料上来分的水墨画称谓,在具体绘画美学和形态上可以是非东方的,甚至可以是以水墨材料嫁接的西方现代艺术。有许多试验水墨画家的作品很具有原创性,也画的棒极了,但是除了以水墨形态嫁接西方现代艺术的现代水墨外,还有许多作品是直面现实的问题艺术,以水墨形态关注譬如贫穷问题、政治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性问题等等,相对比较直白和观念化,其中国画味道不浓,和真正的中国画有距离。对那些水墨作品的评价也无法用中国传统的绘画理论来评价和认识。实际上,中国画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艺术的称谓,民族的,并不意谓着狭隘,艺术门类总有差别,但更有共通的一面。这里就想起“京剧”,如称之为歌剧,总不妥帖。虽如此,但我也不反对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如果没有以水墨为材料而创作的非东方美学形态和味道的甚或是嫁接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水墨绘画,叫水墨画最好不过了。事实上,从材料的差别来区分绘画门类也是有很多问题的,毕竟绘画不仅仅是材料问题。它还有自己的艺术价值判断和取向问题。简单而言,我沿用中国画的说法,只是为了说明我讨论的中国水墨画更加强调中国本土文化为主体的一面,所以权且沿用中国画这一称谓。

  时下大家喜欢讨论水墨的“当代性”,主体言论大都是从内容出发将当代性定位为关注现实的批判性,对于传统中国画艺术,不乏大加贬抑的言论。的确,批判和提出问题确实很重要,但是许多社会问题是视觉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我始终认为,简单和浅层的对中国画进行批判和解构,远不如认真解决问题,研究其发展思路来的重要。

  中国画的未来

  中国画作为我们的本土绘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在当代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上个世纪末,艺术界曾经掀起过中国画命运的大讨论,穷途末路说,曾经在绘画界掀起过一阵旋风。就是在今天,以水墨材质为主体以关注社会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当代水墨艺术家们也将具有传统东方美学意义和视觉审美意义的中国画视为异类。的确,在当代这个艺术门类繁多,全球一体化、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画确实似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的边缘。但世上的事情,自有自己的宿命,往往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行到山穷水尽,必会展现出另一种全新的景观,这是一个看似平常,实际上颇为深刻的道理。放眼今日之中国画现状,经过一番西画和西方美学的浸淫之后,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涌现了许多非常有作为的画家,中国画也没有如人们从前所担心的走向了穷途末路,而相反却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虽然中国画坛出现了许多有作为的中国画画家,也确实各自在中国画创作中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画已经到了非进行深层革新不可的地步了。我认为,其未来之路,从审美视觉意义上来说,基本上有两条。一条是走再现客观自然并将自然美上升到文化美的道路。一条是走抽象性、符号化、概念化以表现性为主的艺术道路。

   当然艺术永远不是可以简单的分析的,将其归为上述两种发展道路,主要是从宏观总体上以及从绘画的审美视觉意义出发来讨论这一问题。之所以说是从审美视觉意义来谈问题,是因为如前所述,当代艺术中有一路当代性很强的问题艺术——“当代水墨”,它们以水墨画为材质嫁接西方现当代艺术,以水墨材质来创作和关注社会问题,诸如政治问题、环境问题、贫穷问题、人口问题以及性问题等等。这一类中国水墨画——当代水墨的发展和走向不是我本篇小文所关注的,以后再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

  作为视觉艺术的中国画由传统一路走来,在当代走再现客观自然这一道路:就是综合利用已有的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并以有容乃大的大唐精神,吸收当代艺术世界的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秀东西,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具有相当的东方文化智性的写实性绘画。这应该是一种富有东方传统文化基因的创新艺术,是寻求表现与再现、具象与写实、精神与物质的高度和谐统一,既不忽视外来视觉因素的利用和借鉴,也不盲目漠视传统笔墨语言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建立在东方视觉美学上的典雅的写实艺术。
 
  实际上,20世纪以来,许多艺术界的老前辈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道路,并对这一道路的具体法则和秩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譬如徐悲鸿,岭南二高一陈等艺术先辈。但是应该看到他们的探索和主张,主要来源于对西方艺术的学习,是国门打开后的一种对于新世界的基于更多地属于新的适应的艺术主张,所以,呈现给大众的主张大多是以西方艺术来“改良中国画”,这一方法只是看到了中国画在文化、符号以及表现意义上已经没有太多可以开掘的领域,在一个再现的世界,曾经是唐宋所认真行走的艺术之路,其发展还有很大的可以拓宽和发展以及深化的空间。但是在具体的方法上,主张用西画改造中国画,忽视了中国画的发展和开辟新的艺术之路,需要从自身出发,由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走向新的合于东方文化的艺术之路。我想,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财富孕养下,在当下西方外来艺术的诸多新因素的浸淫下,在唐宋中国画艺术的再现和写实的基础上,在倡导禅意和境界的由表现而形成的美学认识涵养下,中国画的写实之路,定会产生出有着高度文化性的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自然与人高度统一和谐的中国画艺术。

  自上世纪末,我就多次以“盛世经典,梦回唐朝”为题,倡导深入研究唐宋艺术,了解中国画从元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河改道,其唐宋本来的再现自然为主的艺术发展之路变得如同西方艺术进入中世纪一样进入积淀和孕育力量的漫长阶段。我对艺术未来的希望之一极,是以唐宋艺术为基础,以所有传统艺术的理念和美学要求为依托,创造出今天属于中国的再现自然的富有文化意义的当代绘画,在此之前的包括文人画在内的所有传统绘画是他得以辉煌灿烂的伟大坚实基础。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画的写实,一定不要忽视对西方艺术中优秀的造型手法和艺术语言的学习和研究,有容乃大是中国人对于艺术审美和人生境界的一个共识。事实上,譬如中国人物画在今天的大发展,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和吸收了西方人物画的造型手法。拿来主义从来就是中国画家的一个重要学习和创作手段,大可不必担心中国画艺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会迷失自己,返观中国绘画史,虽然在各个时代都融入了一些外来的新因素,但是它从来没有完全改变它特有的东方艺术趣味和审美法则。

  关于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另一条道路就是要更加抽象化,符号化,将其由文人画发展所导致的极强的东方表现意识、笔墨意识进一步极端化发展。这一极端化的发展,其最终结果,必然会使中国画发展到纯粹的概念艺术,由此走完其在表现道路上的艺术历程,也正如西方在20世纪之初,主流绘画完全由写实的古典艺术转向了以表现为主强调符号抽象意义的现代绘画。如果说,西方的现代是表现,以物极必反的法则思考,中国的现代应该是再现,但这一再现,必然要更有合于世界艺术潮流的深层的表现和抽象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中国画更加平面化,更加突出形式感,展示文化性,传达艺术观念,是从元代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主的文人画的合理和终极发展,这一发展必然会穷尽中国绘画在表现意义上的诸多可能性,将本来江河日下的走下坡路的中国表现意义的传统绘画推向发展的最后一环,在夕阳照晚和回光返照中以自身的绝对抽象和表现,走向纯观念艺术,从而终结自身和走完其艺术之路,同时也孕育和产生新的具有极强文化意义的新中国绘画形式。也可以这样说,这一抽象的终极发展将和以再现自然为主的新的富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写实中国画共同完成对传统文人画意义的中国画的终结。

  抽象化之路,需要的是深厚坚强的文化支撑,没有文化意义的观念艺术是不可想象的,看看当下的中国画艺术,在符号的搬前挪后中,空有皮相,既难以表现文化意趣,又漠视抒发和表现个人感情,更过于注重进行技艺式的笔墨操练,这使得当下中国画的主流,沦落于风格和样式以及机械重复的泥潭。

  按以上两种道路来衡量当代中国画,许多画家譬如贾又福、姜宝林、田黎明、崔振宽、石齐等还是走在自元代以来的传统艺术沿着表现、符号、形式、笔墨,向终极抽象发展的道路上。他们的探索有着富有发展层面的时代意义,不论他们有没有达到我们的心理要求。

  在写实道路上,也有一批正在探索的中国画画家,但是还大多停留在壮物写实的层次,正是由于这一点,造成许多人对写实艺术有看法,认为太俗气,实际上俗气与高雅和写实与否没有多大关系,它关乎的是画家的才情以及艺术品味。不论怎样,当下虽然有一大批在写实之路上探索的中国画画家,但是大部分在文化境界和艺术格调上走得还不太远,还看不到有那些画家在东方智性的文化美上已经或正做出有益的令人信服的探索,因为这是比抽象更加艰巨伟大的工程,需要传统笔墨能力的储备、文化认识的储备、新的技术层面的储备、对当代社会深层体验的审美情趣的储备,惟有如此,才能不置于使东方写实性绘画落入庸俗的风景或客观记录式的形而下局面。我想对于这一路艺术来说,技术储备虽然重要,但最重要地还是超人的文化整合能力。顺便再说一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传统中国画美学要求的另一极发展是艺术创新的可行性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譬如变阴柔美为阳刚美,变优美为壮美,变素墨为色彩,这些探索对进行艺术创造的发生和发展或许有着一定的作用,当然,这一作用主要还是启示性的。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艺术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逻辑,从绘画语言、表现手法、视觉美学等总体要求入手来分析这一问题,只是为了讨论和研究的方便,如果能够给予当代中国画画家们在创作中一点思考和启示,则足矣。

友情链接:书画艺术杂志社官网CCTV艺术频道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政府网